• 介绍 首页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阅读设置
    377.第377章 旧人老臣
      第377章 旧人老臣
      因这场雷雨,这支队伍只能在来时的官道上停留,就地扎营。
      在这种扎营又赶路的生活中,军中的士卒们是最劳累的,因此一路肉菜管饱,吃得也是特别的好。
      如果现在皇帝归心似箭,可能就带着几百骑轻便上路了。
      李欣听了堂兄的话语若有所思点头道:“当真被揍了?”
      小於菟重重点头道:“嗯,可疼了。”
      李欣左看右看,又道:“堂兄,真是不容易呀。”
      小於菟又是点头,“我身为皇孙即便是不容易,也要登上太子之位,我连泰山都登上了。”
      闻言,李欣又来了兴致,问起了泰山上的事。
      他没有去过泰山,十分好奇。
      待雷雨停歇,小於菟一路走着,与李欣讲述泰山上的事。
      其实一个七岁的孩子能登上泰山当真了不得,只不过於菟这一次登山,其实是被薛万备背上去的。
      正说着,小於菟撞见了一个穿着甲胄的人。
      他甚至被撞得退后两步,眼前的人还纹丝不动,小於菟揉了揉自己的脑门,抬眼看去。
      而对方也在回头看来。
      一大一小四目相对良久。
      小於菟咳了咳嗓子,双手背负颇为神气地问道:“你谁呀?”
      那人起身道:“大唐飞虎队,程处默。”
      “嗯?”小於菟惊疑道:“飞虎队?”
      程处默又坐了回去,一手拿着一根葱,一口葱一口饭地吃着。
      小於菟领着李欣凑上前,道:“你也喜欢吃葱吗?”
      程处默缓缓点头,还在扒着碗中的饭粒往口中送去。
      李欣看到周遭穿着甲胄的侍卫们,神色有些害怕地扯了扯堂兄的袖子,道:“我们回去吧。”
      小於菟倒是不怕,他再问道:“我怎么没有听说过飞虎队。”
      程处默忽然一笑,又不言语了。
      见状,小於菟不顾李欣地拉扯,再一次道:“我就要当太子了,你以后是否愿为我效力?”
      四周的甲士纷纷忍着笑意,他们自然知道这个孩子是谁,他是当今陛下最疼爱的皇孙。
      只是话还没再说出口,小於菟却感觉到后背传来一阵巨力,他整个人凌空而起。
      “哎!”
      小於菟惊叫出声,回头看去便见到了薛万备,又道:“薛将军!”
      薛万备没作声,一手提着皇孙,一手将李欣扛在了肩上,大步离开。
      李欣被人扛在肩上倒是没有挣扎,只不过小於菟叫唤了一路。
      “薛将军,你放我下来!”
      “你要带我去哪里。”
      “我没有闯祸!”
      ……
      皇孙的话语声越来越远,飞虎队几人也收起了笑容继续用饭。
      不多时,一个文官快步走来道:“程将军,太子有令,有劳大将军护送在下去一趟山西。”
      已吃饱的程处默起声道:“弟兄们,动身。”
      小於菟被薛万备提到了陛下的面前。
      他的脚刚落在地上,便问道:“爷爷?”
      李世民坐在篝火边,喝着茶又面带笑意,道:“怎了?”
      小於菟问道:“孙儿为何没有听说过飞虎队。”
      “朕也只是听闻,没见过他们。”
      “啊?”
      小於菟很讶异,他没有想到军中卫府竟然还有爷爷不知道的队伍。
      小胖脸上满是困惑,又道:“那么他们是谁的队伍?”
      李世民低声道:“你爹的,是东宫右率。”
      小於菟若有所思地坐在爷爷身边,低声道:“那孙儿将来成了太子,飞虎队是不是就是孙儿的?”
      李世民轻笑道:“问你爹。”
      小於菟接过李欣递来的羊肉串,神色凝重。
      李欣是个胆小又懂事的孩子,他在这支队伍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堂兄的小弟,时不时跟在后头。
      翌日,小於菟就要爬上父亲的车驾,他支开一旁的内侍道:“我连泰山登上了,不用你们扶。”
      话音刚落,小於菟脚踩着凳子,吃力地爬上车驾。
      李承乾坐在车驾内,正在看着山东各地送来的奏疏,许多都是各地官吏递交的述职奏章,以及他们近年来的治理成果。
      也不知道这些奏章是不是都有夸大或者是虚假的事,看着没太多的收获。
      从人类文明历史观来看,监察制度一直是个很头疼的问题,为此需要长期且持久地查问,并且一直不能停下。
      “爹。”
      看到走入车驾内的儿子,李承乾道:“闯祸了?”
      小於菟摇着头道:“孩儿想要东宫右率。”
      “为何?”
      “飞虎队很厉害,对不对?”
      李承乾颔首。
      小於菟接着道:“孩儿将来要当太子,那么就要有东宫右率,孩儿将来要拜李卫公为师,必然是需要兵马的。”
      “等你长大了再考虑。”
      “孩儿现在已能登上泰山了。”
      这孩子登上了泰山,总是将这件事到处宣扬,就差让全天下都知道,李唐的皇孙七岁就能登上泰山了。
      李承乾收起奏疏道:“东宫右率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还不能交给你。”
      小於菟耷拉着脑袋道:“孩儿何时才能长大。”
      李承乾笑道:“你要学的还有很多,会读论语了吗?”
      小於菟摇头。
      李承乾低声道:“你去将论语上的字全认识了,再来说这些。”
      小於菟躺在车驾上,又不言语了,像是在无声地抗拒学习。
      车驾又开始动了,一路北上到了黄河的南岸之后,队伍就又停下。
      李绩禀报道:“太子殿下,如今水位并不高,不好让大船前行。”
      望着前路,李承乾吩咐道:“不着急,队伍走半天停半天,慢慢来吧。”????“喏。”
      干脆就当是出来游玩了,登了泰山之后的李世民终于能够顺畅走路,现在也能与将士们策马在山林中,偶尔能打一些猎物来。
      闲暇下来,李承乾与李泰走在一起,看着文学馆新编写的括地志,这卷括地志不仅仅有地理的讲述,还有关于太阳与地面的距离,以及测量的一些方法。
      括地志编写有十余年,至今还没有结束。
      兄弟两人沿着黄河边走着。
      李泰道:“听闻吴王兄与权万纪又去河北了。”
      “嗯,他总是想做一些他愿意做的事,也就由着他去了。”
      李泰低声道:“其实这一次来看望父皇,还有一件事。”
      李承乾道:“你说。”
      “有朝臣向舅舅进言,说是储君若要登基,其余封王都应该前往封地。”
      “我们的舅舅呀,为了国事多半又寝食难安了吧。”
      李泰笑道:“离开洛阳时,青雀去见过舅舅,倒也没有到茶饭不思的地步。”
      “若兄弟姐妹们不想离开,留在长安也好。”
      言罢,李承乾又拍了拍李泰的肩膀,道:“你就留下来吧,文学馆的事还要你来主持。”
      李泰作揖道:“谢皇兄。”
      不远处,看到一群孩子正在玩闹,於菟又成了孩子中的领头人,一群孩子在他的带领下,玩起了踢毽子的游戏。
      这群孩子看起来很健壮,看着也很舒心。
      李承乾道:“朝中事不用理会,这都是我们的家事。”
      其实李治与李慎也是如此认为的,自小兄弟姐妹都要团结,如此这个家才能强大。
      再回头看去,就见到李治与李慎正在鼓捣一些木材。
      李泰好奇道:“他们在做什么?”
      李承乾解释道:“稚奴说是要造一种更省力的车,现在还是一筹莫展,图纸都画了数十张了。”
      李泰道:“可以让工部的人帮他。”
      “也好。”
      李泰娶了阎立德的女儿,若稚奴真想造什么东西,其实阎立本与阎立德能够给他极大的助力。
      当皇帝的车驾再一次启程的时候,并没有走水路,而是一路前往了郑州。
      郑州古时又称商都,延续的朝代可以从战国追溯西周或是殷商时期。
      这个地方很古老,中原文明自诞生起,这里就有别样的意义。
      皇帝一大家子来到了文庙,这座占地三十余亩,亭台水榭众多的文庙,也是众多地方士子聚集的地方。
      这里的建设还保留着古老的建筑样式。
      李世民走在前头,李承乾与李泰走在后方,再之后就是李治与李慎。
      “承乾,这文庙已有很多年没有修缮了。”
      “嗯,看起来有些破落。”
      李世民解释道:“当年战乱,这里几经被毁,武德年间你爷爷才在这里修缮过,之后又遇到叛乱,一直搁置至今。”
      皇帝想要兴文,就要得到天下读书人的人心,修缮文庙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手段。
      李泰道:“当年汉明帝修建文庙,便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
      至于当年汉明帝修建文庙究竟是为了什么,倒也不得而知了。
      李承乾望着高高的屋脊道:“往后科举的学子可以来这里,这里虽不能作为朝中的科举地,但也可以成为参加科举学习的一处休养之地,可以安排人管理。”
      李世民问道:“朕以为你会在这里另开一个科举场所。”
      李承乾摇头道:“科举还需要完善,现在还不觉得再开辟一个科举场所是必要的。”
      李世民坐下来,看着在这里纷纷跪拜的学子,便让他们起身。
      李承乾看着这些人的面容,他们有的年少只有十三四岁,还有年纪大一些四十五岁的中年人,还有几位年迈又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一位正是从朝中告老下来的李百药。
      再次看到李百药,他拄着拐杖,穿着宽松的长袍,须发都已白,就连下巴的皮肤也松弛了。
      李承乾走到一旁。
      李百药也会意走上前。
      听着拐杖拄地的声音,李承乾转身看向他。
      李百药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连忙扶起这位年迈的老人家,道:“怎么老得这么快?”
      李百药眯着眼笑道:“殿下看起来一点都没变。”
      扶着他在一旁的凉亭坐下,李承乾道:“你告老时还不是这般……”
      李百药坐着,双手拄着拐杖,低声道:“与太子殿下四年不见了,如今老臣八十有三了,也该是这个样子了,臣老了。”
      “孤至今还记得在鸿胪寺与吐蕃使团动手打架后,那理直气壮的样子。”
      李百药叹道:“那时臣还能打架,现在不行了,那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一个人的衰老好像只是转眼间,再一次见到他,李承乾心中颇有触动,岁月走得很快,当年的人再回头看去,苍老得令人猝不及防。
      李百药笑呵呵道:“太子殿下,老臣听闻陛下亲征高句丽,已拿下了汉时的辽东四郡。”
      “不止如此,新罗使者金春秋与高延寿扫平了百济,现在不仅仅辽东四郡也回来了,或许不用多久,新罗乃至全境都会是大唐的。”
      李百药侧着头,试图听清太子殿下的话语。
      他听清了,听到这件事是真的,并不是谣传,他面带笑容道:“好哇,好哇,前隋的遗恨终于扫清了,如今陛下还在泰山封禅,大唐立足中原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左右。”
      李承乾注意到李百药如同皮包骨头的手指,再看他慈祥的笑容,十年前他还是一个能够与赵国公叫板的礼部尚书。
      “现在的大唐有如此局面,少不了您。”
      “老臣惭愧。”
      李承乾道:“老先生可还有事,需要嘱托的。”
      李百药道:“老臣没什么好嘱托的,若太子殿下还需要老臣,纵使老臣年迈至此,也愿为太子殿下,为社稷站在朝堂上。”
      李承乾拍着这位老臣的后背,笑着道:“现在能够再见您一面,孤很高兴。”
      李百药道:“老臣看过前隋的兴盛,也看过前隋轰然倒塌,中原战乱四起,大唐立足中原,能够有今时今日之成就,臣深知这有多么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
      “您的这番话,孤一定铭记。”
      “爹!”稚嫩的嗓音传来,小於菟快步跑来。
      李承乾身后抱起他道:“这是孤的孩子。”
      李百药眯着眼看了许久。
      小於菟都有些被盯得不舒服了,脑袋往爹爹的肩膀上一扭。
      李百药低声道:“这孩子很像殿下,与殿下小时候一模一样。”
      李承乾看向不乐意面对老人家的儿子道:“若老先生不是这般年迈,就让您做这孩子的老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