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 阅读设置
    第525章 番外二 瑞典诺贝尔文学院的烦恼
      第525章 番外二 瑞典诺贝尔文学院的烦恼
      瑞典。
      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
      这里是瑞典文学院主要办公场所,也是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评选场所之一。
      会议室之内,十几位瑞典文学院院士,同样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齐聚一堂,争论不休。
      原因是时间已经到了1992年的9月底,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迟迟不能够确定。
      马悦然,瑞典人,同时也是一名世界闻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乃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
      六十八岁的马悦然,在这场评选之中,显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看了看桌面上的两部作品,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
      “先生们,我们必须考虑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而不是考虑其在其他领域的影响,文学就是文学,不应该夹杂其他的什么东西。
      不论是这一本包教授的《赤色年代》,还是这一本沃尔科特先生的《在绿夜里》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
      前者乃是东方动乱年代的纪实文学,后者乃是融合非洲、欧洲和加勒比文化元素的诗集。
      两个都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存在。
      该有一个决断了先生们。”
      会议室里,各个评委们面面相觑,却依旧还是一言不发。
      一名来自英国,早已移民美国的院士,率先发言说道。
      “先生,您应该知道这部《赤色年代》代表着什么,若是将他评选为今年的诺奖得主,恐怕会引来难以想象的影响,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进攻!”
      他的严词激烈,与此同时,有五六名评委,对他表示了支持。
      显然,正是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歧,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坐在首座的马悦然面色铁青,他正色说道。
      “先生们,我说过了,这里不应该掺杂政治。
      包是一个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史几乎难以磨灭的存在,他的年纪远远长于我们,便连我在他面前,也要尊称一声老师。
      你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接触文学伊始,很多便是从包先生的作品开始的。
      不论是《老人与海》,还是《活着》,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早已经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你们应该明白,不是包需要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需要包!”
      马悦然话语振聋发聩,令场内不少评委都陷入到思考之中。
      在场的,最大也不过七十多岁,达到八十岁的评委早就光荣退休了。
      以他们的年纪和资历,来评价包国维,实在确实是有些不够格。
      有一名评委忍不住感慨:“如包这样的文学家,也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是我们困局的主要原因。”
      在场许多评委都面露古怪之色。
      历史上的大多数杰出文学家几乎都是早逝的,有些较为长寿,可却从来没有人有包国维这么长寿。
      八十九岁的年纪,加上早年间在欧洲的讲学,使得包国维的资历和辈分,天然就高过在场的任何一个人。
      这该怎么评?
      另外一名稍微年迈点的评委也感慨说道:“上次见到包先生去伦敦讲学,精神的样子,看起来比我四十岁的孩子还要年轻,想必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包的悼念会了。”
      “不关资历和从前的成绩,这部《赤色年代》绝对不能够得奖!”
      “沃尔科特值得这一次的奖项,他太需要了。”
      “不!抛开包先生,必然让我们受到外界的怀疑!”
      一时间,在外界看起来极其高雅的瑞典文学院,竟然变成了菜市场,而一群头发白的老头,固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有要大打出手的迹象。
      同样坐在首座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他是瑞典著名的文学史家,同样也是学院院士,与马悦然一同主持今年的评选。
      他有些无奈,因为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埃斯普马克用中气十足的声音,打断了在场众人的争吵。
      “先生们,安静一些,我想,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包会不会来领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此话一出。
      “.”
      场内再次沉默了。
      评委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包国维横空出世之后,这五十多年来的诺贝尔奖评选历史。实际上,包国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次数不止两次,而是整整四次。
      之所以是两次,那是因为另外两次,包国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
      其中一个,那就是国际上对于华夏人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
      这是一个极其具有性格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在文坛和学术界有着超然地位的主儿。
      他想要干什么,几乎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
      “这”
      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尴尬往事,场内的许多评委竟然唉声叹气起来。
      他们在这里讨论将奖项颁给谁,可人家却完全不在意这一点,实在是有些讽刺。
      此刻,一直没发声的一名年轻些的评委,突然举起手。
      “那个.先生们.我有个建议,不知道能否提出。”
      因为资历的原因,他一直不敢发言,此刻才终于下定决心。
      马悦然叹了一口气,他已然尽力了,点头说道。
      “先生,请畅所欲言。”
      年轻评委得到了允许,也大胆起来,他分析说道。
      “正如各位先生所言,《赤色年代》这本书的影响太过于大了,评选它恐怕会引来争议。
      可以这本书的传播度和文学性来说,不评选它有违诺贝尔的初衷。
      另外一方面,以包的资历来说,诺贝尔评委组实在难以评价他了。
      所以答案便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评委。
      却听他说道。
      “包已经获得了整整四次诺贝尔奖了,普通奖项已经不能够形容他的成就。
      我们何不另立一个奖项,单独颁给这位先生。
      我想这应该叫做,终身成就奖!”
      一时间,场内所有评委都屏息,他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神里看出了惊喜。
      特别是谢尔·埃斯普马克,他紧紧盯着对方,那眼神好像在说。
      你他娘的,真是一个天才!
      1992年十月。
      北大宿舍之内。
      一名叫做骆禾,脸上戴着厚重眼镜的青年,看到报纸上面的报道之后,啧了一声。
      “怎么了?”
      下铺一名叫做查雨生的青年,面容白皙,留着杂乱的刘海和颇有风格的胡须,探出脑袋询问说道。
      “最新的诺贝尔奖出炉了没?”
      “出炉是出炉了。”骆禾面色有些古怪地看向报纸,随后将报纸递给了下铺的同学。“你自个看看吧,算是见证历史了。”
      查雨生有些懵,可看到报纸里头的内容后,惊叫出声。
      “秉文先生不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获得了诺贝尔终身奖!”
      骆禾有些无奈地说道:“关键的在后头。”
      查雨生往后一看,脸上表情也有些古怪,随后又笑出声。
      “不愧是包先生,不给这些洋人面子,同样还是拒绝了。”
      “洋人的奖,终究是有洋人的偏见,不待见咱们,咱们自然也不用待见他们,秉文先生真让人解气!”骆禾躺在床上评论说道。
      沉默了一会儿,骆禾突然探出脑袋,对下铺的查雨生说道。
      “雨生啊,你今后想要成为秉文先生那样的人么?”
      “今后么?”
      查雨生琢磨着这个问题,看向了枕头边的那本《赤色年代》,感觉浑身又充满了干劲一般。
      “从前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我想像秉文先生一般,活出真正的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