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崇祯太子

  • 阅读设置
    第297章 疑惑不解
      第297章 疑惑不解
      “你们觉得郑森怎么样?”
      当这句话在暖阁内传开之时,不单马、袁、朱三人惊愕不已,便连钱谦益这个为其取字的老师也都满面疑惑的望向了朱慈烺:“陛下可是想借此时机安抚郑家?”
      先收老子兵权乃是防你做大,再委儿子重任则是表明朝廷允你一家富贵。
      这样的手段神宗便已用过。
      那时李成梁坐镇辽东已有数十年,不说割据一方,但也算得根深蒂固。
      由此,神宗便借着言官的弹劾夺了其兵权,之后又以其长子李如松接任。
      说来也巧,就在这一夺一任之间,倭国发兵朝鲜,就似荷兰人突袭广州一般。
      有着这样的前尘往事,钱谦益发此疑问自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
      “若您有意安抚郑家自可以爵禄封赏,但命其领军却是万万不可的啊。”
      也不知钱谦益是有些焦急还是旁的原因,先头那一问发出之后他也不等陛下回答便又在后面紧着坠了一句。
      他想的明白,当年神宗能让李如松接替其父自是有着安抚这一系人马的盘算,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会的李如松已有四十余岁,他不仅在九边各镇都历练过,更还在数次大战之中立了不小的战功。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命李如松接班,就算含着朝争方面的考虑,其人本身的能力实际上也已达到,如此才能兵不血刃解了辽东隐忧,形成一番君臣佳话。
      可那郑森呢?
      他自被从倭国接回之后便在钻研八股,到现在说不得便连战船长什么样都已忘了。
      如此情形陛下竟还要命其领兵迎敌,这让钱谦益如何能不焦急?
      “哦?那郑森不是钱阁老的学生吗?怎.”
      “回禀陛下,郑森的确聪慧,但他毕竟少了磨砺,终不似神宗时的李忠烈那般,若战事不顺殃及家人便还罢了,老臣唯恐东南局面因其糜烂,届时”
      说到这里,钱谦益便没再继续说下去,只是用充满希冀的目光望着陛下,显然任命郑森一事已让他心中有些慌乱。
      缘何?
      他那一句话里的重点并不在“东南局面因其糜烂”,而是在“殃及家人”这几个字上。
      其中道理却也不难理解,左右总是逃不过担心自己受到影响。
      对于钱谦益的担忧,朱慈烺大抵也能猜到一些,可当他正在思量要以何种理由来打消其疑虑之时,朱大典却直端端地说了一句。
      “启禀陛下,郑森虽然年轻,但其几位叔父皆是惯战之将,有他们在旁协助定能让荷兰人铩羽而归。”
      他这话倒也不是为了给钱谦益添堵,而是他真觉得此法颇为妥当。
      说白了,整个大明有能力指挥水军的其实也就那么些人,甚至说在去掉那几个惯在内河晃悠的之后,可以领海船作战的也就只有郑家兄弟了。
      先前他因着各种原因便直接将郑家排除在了考虑范围之内,现在在陛下和钱谦益的对答之中他却突然意识到让郑森挂名其实是个远胜其他的法子。
      如此一来,这位不太愿意让朝中争斗波及到自家权责的兵部尚书自然得第一个出言应和了。
      “陛下,兵部之言虽妥,但广州之事也非仅凭水战便能解决的,更何况此时赣南当已调兵救援,凭着郑森在军中的威望终还是难让那些才得了大胜的将领听命啊。”
      “这有何难?陛下只消明发一道圣旨让郑森统领水路各军便是,难道还有哪个敢违抗圣旨吗?”
      朱大典的话说的自信满满,似乎忘了当初各镇对中枢之命视若枉然的事。
      这倒也非他太过自信,毕竟现在的这位陛下不单与先前的弘光不同,便是再往前倒上几辈人,他也是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说到底,大明这么多皇帝,亲自领兵上过战阵的又有几个?
      莫看这位陛下文文弱弱,似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般。
      可自起兵以来,他不但指挥明军取得了一场场大胜,更还数次亲自临阵在参战明军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起先,朝中各官其实也只知道陛下在军中颇有威望,却不晓得这威望代表着什么。
      可前一阵子在吴志葵之后,几个锦衣卫千户却只凭着一道圣旨和三两句言语便将可能出现的兵乱消弭于无形。
      到了这会,各人才晓得吴志葵半辈子的经营竟是敌不过陛下的一道旨意,也才晓得了陛下在军中的威望到底高了何种地步。
      有着这样的大能背书,朱大典自然敢说出“哪个敢违抗圣旨”,更何况赣南之军还都曾在陛下身边打过硬仗,圣旨对他们的约束力更还要高于吴志葵所部。
      这等情形之下,他还哪里会担心赣南援军不听郑森号令?
      “臣,附议。”
      “臣,附议。”
      话已说到这般份上,钱谦益心中也不由翻起嘀咕:似乎自己的这个学生还真是比何腾蛟和瞿式耜更为合适的领兵之人。
      其后他倒也不曾扭捏,眼见在场几人皆都认为此法可行便也出言应了下来。
      “陛下,此事既已定下,那臣等便去拟旨了。”
      按着常理来说,领兵之人既已定下,各臣便该回去商议诸般细节了,可谁曾想,他这里才准备领着其他几人告退,却听陛下在那里似有些疑惑地说了一句。
      “鞑子的谋算还未想明白呢。”
      话音未落,各人皆都不由一愣。
      谋算?
      自然是察觉到江南近期的大规模兵力和物资调动,想要用这等方法引荷兰人入局,以此使大明不能集中全部精力攻取江西。
      这都是明摆着的事情,哪里还需专门议上一议?
      各人面上的表情,朱慈烺自是全都看在了眼里,对于各臣这样的表现,他虽在无奈之中还夹杂着些失望,但局面便是这样,他却也只能在心中组织措辞。
      这几人虽还得用,但却难免有些矬子里拔高个的嫌疑。
      说到底,这些人里除了马士英在崇祯朝还算得势,剩下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政争之中的失败者。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做事的能力会与那些胜利者有多大的差距,只是骤临高位总难免因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能马上随之改变而出现纰漏。
      如此一来,便也常常会搞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就如刚刚南渡之时的马士英与史可法,他们一个只是地方督抚,一个干脆就是在应天养老的。他们这样的履历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把握大局,由此才闹出了清廷已在磨刀霍霍,而他们打算与其谈判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朱慈烺因着后世的海量信息而有着清醒的认知。
      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才会在所有人都以为马士英的仕途已然断绝之时将其揽入阁中。
      “鞑子可以拿来拖延我们的法子有很多,为何偏偏选了这个,却没选其他?”
      这.
      话音落下,四个老臣面上的疑惑立时便换成了沉思。
      的确,鞑子既然已经察觉到这里的动向,那么他们不管是在某处展开佯攻,或是提早加强防御都能达到应对的效果。
      可到了现在他们却费尽心机选择了引荷兰人入局,不管怎么想却也应该有些旁的打算才对。
      只是
      “臣等驽钝,望陛下能提点一二。”
      该说的前面都已经说了,无论是想让大明陷入对面作战的境地,还是单纯想以此拖延攻伐江西的脚步,都是在场几人能够想到的全部。
      现在陛下又将问题换了法子丢出,各人除了求陛下提点之外还能再说什么?
      “无妨回去慢慢想,尽可能想得周全些。”
      一面说着,朱慈烺便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而几位阁臣见陛下丢了个“课后作业”出来自也知道现在不可能在这里获得答案,所以便揣着满肚子的疑问离了乾清宫。
      朱慈烺并不是想卖关子,关键在于他也只是隐隐觉得不对,却不曾想到这里面的要点到底会落在何处。
      若是易地而处,他这会的反应其实也当与几位阁臣没有什么两样。
      这倒也不是他多疑,或者有什么预料祸福的本事。
      实在是洪承畴这个名字带给他的压力实在是有些大了。
      莫看这人是个贰臣,但他的本事却是明末清初这些臣子里最为拔尖的。
      那一阵子,农民军已然成势,可各路首领却是在他的打击下屡次单骑而逃。
      待到后来受命解锦州之围,若非朝野皆有人掣肘,所领之军又都是些不太当用的,凭着那十余万人马和一年的粮草,却也不知那一仗到底会打到什么份上。
      “周全。”
      此时几位阁臣已经退去,乾清宫的暖阁之内只剩了朱慈烺和几乎不离左右的周全,而当周全以为陛下会再次批阅题本之时,却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陛下。”
      “给郑森写一封信。”
      话音落下,周全自是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可过了好一阵子却还不见陛下说话,他的心里便也不免犯了嘀咕:想来是徐二将军之死对陛下的打击有些大了吧。
      徐仁爵之死确让朱慈烺黯然神伤,但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便是当初苦守应天之时他也没觉得自己十成十能活下来。
      他之所以迟迟不曾开口,却是在犹豫这封信到底该不该写。
      郑成功的大名在后世可谓如雷贯耳,但朱慈烺却晓得这位国姓爷在掌权的前期真没打几次胜仗。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其部不擅陆战和他将才接触军事的原因,但他在十多年后围攻应天一战中的表现却是真能说明他在军事上的天赋.
      不过只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朱慈烺生出私下里去一封信的想法,关键在于大明这一次的敌人乃是荷兰人,而在面对这样的敌人时,郑家的优势便会彻底变成劣势。
      若这位还没进化成完全体的国姓爷和郑家诸将一味硬拼,那么东南的局面还真有可能因被荷兰人看出大明虚实而彻底糜烂。
      只是
      “算了,不写了,命人把郑森将要领兵出战的消息告诉安南侯。”
      “是。”
      犹豫半晌,朱慈烺终还是打消了直接插手大将指挥的想法。
      这倒不是他突然对郑森有了信心,一方面校长的微操实在太让他忌讳,另一面则是想到了还在应天郑芝龙。
      就算他心中因突然被夺了兵权而对自己这个皇帝有些怨念,但这毕竟是他儿子第一次领兵出战。
      若他真因这个而不出言提醒,此等人物大抵也就只有因病去世这一条路了。
      这样的可能
      “启禀陛下,工部尚书李永茂求见。”
      “传。”
      虽然李永茂是他派人唤来的,但朱慈烺在听到这一声后却还是不由觉得脑仁生疼。
      皇帝这差事表面光鲜,但要真想不糊弄却还是会忙死个人,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永茂心里同样也有这等感受。
      他离开皇宫其实没有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才够到达外城正在兴建的“工厂”。
      可谁曾想,将才到了那里,李永茂也只顾得上和几位管事的交代了几句便又有内监急忙忙追了过来,如此他才晓得南面竟发生了这等大事。
      只是他还是有些不太明白,若要商议这等兵事,大抵也只需各位阁老和兵部最多再加上个户部,陛下急匆匆唤他这工部尚书过来却也不知有什么关联。
      “李卿,广州的事伱已晓得了吧。”
      待见李永茂入了暖阁,朱慈烺不等他行礼便直接问了一句。
      “知道了,鞑子丧心病狂,竟与西洋人相互勾结害我大将,实乃天地不容。”
      李永茂说话时可谓痛心疾首,但朱慈烺将他喊回来的目的却也不是为了这个。
      早前,他想着先将基础性的东西全都捋顺再将更新火器的事情提到日程上来,可现在荷兰人已经欺到门上,哪里还有他从容施为的机会?
      由此,他便打算给李永茂再加上些压力,尽快武装起一支全部使用燧发枪的军队。
      “据朕所知,前任兵部侍郎毕懋康对火器颇有研究,他人虽已去世,但还留下不少著作,”说着,朱慈烺略略顿了一下,待过了一半个呼吸他才又接着说道:“你着人寻一下,朕要建一个专门制作火器的工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