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阅读设置
    第2416章 装逼现场!如何?该你了,尤塞恩
      第2416章 装逼现场!如何?该你了,尤塞恩
      加特林会有这种感觉,实属正常。
      当前学界对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的研究多聚焦於“支撑-摆动”转换中的能量代谢(ssc循环)与运动姿態调控(转动惯量),但对连接支撑阶段与摆动阶段的关键技术。
      前摆復位技术的几乎没有什么认识。
      拉尔夫.曼的前摆復位技术是指运动员在摆动腿从后摆顶点向前摆动过程中,通过髖、膝、踝三关节的协同运动,实现下肢姿態快速调整与能量高效传递的技术动作,其核心特徵是“后摆结束后快速启动前摆、前摆过程中精准控制关节角度、前摆顶点高效衔接支撑准备”。
      这可以填补填补当前短跑生物力学研究中“技术动作-力学机制”关联分析的空白。
      加速阶段的本质是“速度增量累积”过程,即通过每一步的推进力提升与步频、步幅的协同优化,实现速度的阶梯式增长。
      从生物力学视角看,这一过程需解决两个核心矛盾:一是“支撑阶段能量释放效率”与“摆动阶段运动阻力”的矛盾。
      支撑阶段需通过ssc循环快速释放能量以获得推进力,摆动阶段需控制转动惯量以避免阻力过大导致步频下降。
      二是“步幅增加”与“步频稳定提升”的矛盾。
      步幅增加需扩大下肢摆动半径,而摆动半径扩大易导致转动惯量增加,进而降低摆动角速度,制约步频提升。
      为解决上述矛盾,加速阶段需构建“ssc循环快速化-转动惯量动態化-神经调控精准化”的协同体系。
      ssc循环快速化是基础,需缩短“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的过渡时间,確保能量不流失。转动惯量动態化是关键,需通过下肢关节角度调整,在扩大摆动半径的同时维持摆动角速度。
      神经调控精准化是保障,需通过节奏控制实现肌肉收缩与关节运动的同步。
      而前摆復位技术正是串联这三大体系的核心技术载体,其技术特徵与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目標高度契合。
      加速阶段的“支撑-摆动”转换是生物力学调控的难点,也是速度提升的关键瓶颈。当运动员完成支撑阶段的蹬伸动作后,摆动腿需从后摆顶点快速过渡到前摆状態,这一过程涉及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蹬伸结束后摆动启动的及时性”——若摆动启动延迟,会导致支撑腿离地后出现“空滯期”,延长步频周期。
      二是“前摆过程中下肢姿態的合理性”——若前摆时关节角度控制不当,会导致转动惯量过大或过小,要么增加摆动阻力,要么限制步幅增长。
      在现有的技术训练中,运动员常存在“后摆结束后过度停留”“前摆时膝关节折迭幅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导致:ssc循环释放的能量无法及时转化为摆动动能,出现能量浪费。
      转动惯量调整滯后於步幅增长需求,步频提升受阻。
      而前摆復位技术通过优化“后摆-前摆”转换节奏与关节角度控制,可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其技术原理与加速阶段生物力学瓶颈的解决需求完全匹配。
      所以前摆復位技术与ssc循环加速的內在关联,就出现了。
      拉尔夫.曼想要通过ssc循环过渡阶段的核心需求,去尝试做到“蹬伸-摆动”无延迟衔接。
      加速阶段ssc循环的核心目標是缩短过渡时间,实现“蹬伸-离地”的快速衔接。这一过程的关键在於。
      支撑腿蹬伸结束后,摆动腿需立即启动前摆,避免出现“支撑腿已离地、摆动腿仍处於后摆状態”的时间差。
      若存在这一时间差,会导致ssc循环释放的水平推进力无法及时转化为摆动动能,进而延长步频周期,降低加速效率。
      前摆復位体系的“后摆快速復位”特徵,恰好满足ssc循环过渡阶段的“无延迟衔接”需求。
      首先是后摆结束即启动前摆,消除“空滯期”。
      前摆復位技术要求运动员在摆动腿达到后摆顶点。
      髖伸至最大角度,约10°-15°的瞬间,立即启动髖屈肌群收缩,推动摆动腿向前摆动。
      这一动作可將“后摆-前摆”的转换时间从传统技术的0.02-0.03秒缩短至0.01-0.015秒,消除支撑腿离地后的“空滯期”,確保ssc循环释放的能量可直接传递至摆动腿,避免能量流失。
      其后,前摆启动与支撑腿蹬伸同步,强化推进力传递。
      优秀运动员在应用前摆復位技术时,可实现“支撑腿蹬伸末期与摆动腿前摆启动”的同步。
      当支撑腿股四头肌、膕绳肌处於向心收缩峰值时,摆动腿髖屈肌群已开始收缩,形成“支撑推进-摆动牵引”的协同发力模式。
      生物力学实验显示,採用前摆復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蹬伸力向摆动腿动能的传递效率可达85%-90%。
      而未採用该技术的运动员仅65%-70%。
      这直接导致採用前摆復位技术的运动员ssc循环过渡时间可稳定控制在0.03秒以內。
      推进力提升至2000-2200n甚至更多。
      满足加速阶段步频提升的需求。
      可这也不对啊,ssc循环能量释放太多了,身体……
      遭不住啊。
      不然前侧技术以前也不会那么难用好了。
      这个问题。
      固然存在。
      所以。
      苏神才需要用前摆復位技术对肌肉收缩时序,进行优化。
      ssc循环的能量释放效率取决於“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的肌肉收缩时序——
      若离心收缩结束后向心收缩启动延迟,会导致肌肉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热能流失,降低推进力。加速阶段要求支撑腿著地后0.02秒內完成“缓衝-蹬伸”转换,这需要下肢肌肉踝关节屈肌、膝关节伸肌、髖关节伸肌形成精准的收缩时序。
      前摆復位技术通过“前摆过程中的关节协同运动”,可间接优化支撑腿肌肉的收缩时序,具体表现为:
      前摆时髖屈肌群收缩,反向激活支撑腿髖伸肌群。
      根据肌肉拮抗协同原理,摆动腿髖屈肌群收缩时,会通过中枢神经的交互抑制作用,反向激活支撑腿的髖伸肌群,使其在支撑阶段的向心收缩启动更快。生物电信號监测显示,採用前摆復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臀大肌的肌电活动峰值出现时间比传统技术提前0.01-0.015秒,確保支撑腿在著地后可快速进入蹬伸阶段,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前摆顶点踝背屈,为支撑阶段缓衝储能做准备。
      前摆復位技术要求运动员在摆动腿达到前摆顶点时,主动进行踝背屈动作,使踝关节屈肌处於预紧张状態。
      当摆动腿著地转为支撑腿时,预紧张的脛骨前肌可快速启动离心收缩,配合跟腱的弹性储能,实现“著地即缓衝”的效果,避免因踝关节缓衝延迟导致的ssc循环过渡时间延长。实验数据显示,採用前摆復位技术的运动员,支撑腿著地后踝关节缓衝启动时间仅为0.005-0.008秒,比传统技术缩短40%-50%,为“0.02秒內完成缓衝-蹬伸转换”提供保障。
      这只是基本简单原理,具体在比赛中。
      就是苏神现在展开的表现:
      10米。
      躯干仍保持前倾,但比启动时略微直立,头部隨身体同步前移,不再低头,视线看向正前方5-8米处,保持身体成一条“从头顶到后脚根”的倾斜直线,避免弯腰或挺腹。
      双臂以肘关节为轴快速前后摆动,摆动幅度小但频率高,前摆时手不超过胸口高度,后摆时肘部不超过背部,手掌呈半握拳状,摆动方向与身体前倾方向一致,帮助维持平衡。
      对应“减少摆动阶段运动阻力”,小幅度摆动降低空气阻力,不干扰下肢发力。
      然后著地。
      每一步都以前脚掌先著地,著地位置在身体重心正下方或略微靠前,避免后脚跟著地减少缓衝时间著地瞬间踝关节快速“往下踩”缓衝,跟腱明显绷紧,膝关节保持145°-150°微屈,不刻意弯曲。
      对应“前摆顶点踝背屈,为缓衝储能做准备”,预紧张的踝关节快速进入缓衝状態。
      隨后蹬伸。
      只见苏神缓衝后立即发力蹬地,膝关节从145°快速伸到170°,髖关节同步向后下方蹬伸,脚掌蹬地时“抓地感”明显,仿佛要把地面“蹬出坑”,蹬伸结束后后腿快速离地,不拖泥带水。
      对应“ssc循环过渡时间缩短,蹬伸-摆动无延迟”,蹬伸力直接转化为前进动能,无能量浪费。
      摆动。
      离地后的腿快速向前摆动,膝关节弯曲约83°-85°,小腿贴近大腿,摆动速度快,像“鞭子一样甩出去”,摆动到身体前方时,脚尖主动勾起,准备下一次著地。
      对应“后摆结束即启动前摆,消除空滯期”,后摆到顶点瞬间就启动前摆,步频快速提升。
      20米。
      苏神躯干逐步直立,与地面夹角从60°-70°增至70°-75°,上半身不再过度前倾,肩膀放鬆,不耸肩,头部保持稳定,视线看向正前方10-15米处。
      身体重心从“靠前”转为“居中偏前”。
      跑步姿態更舒展。
      上肢摆动。
      双臂摆动幅度比0-10米阶段扩大,前摆时手能举到胸口上方,后摆时肘部能向后打开约10°,摆动频率不变但幅度增加,配合下肢步幅扩大。
      对应“转动惯量动態化,平衡步幅与步频”,上肢摆动幅度调整帮助维持身体平衡,避免步幅扩大导致的重心偏移。
      著地与缓衝。
      仍以前脚掌著地,但著地位置比0-10米阶段更靠后,踝关节缓衝幅度减小,膝关节弯曲角度从145°-150°降至140°-145°,缓衝时间更短,几乎“一触即蹬”。
      对应“ssc循环过渡时间稳定在0.035秒以內”,缓衝-蹬伸转换更快,推进力提升至1900-2000n以上。
      蹬伸。
      蹬伸时膝关节能伸到175°-180°,髖关节蹬伸幅度扩大,脚掌蹬地后能快速离地,整个下肢蹬伸动作更“有力道”,身体向前的“衝劲”明显增强。
      对应“支撑推进-摆动牵引协同发力”,蹬伸时摆动腿已同步前摆,力量传递效率达85%以上。
      再次摆动。
      摆动腿前摆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从83°-85°微调至80°-82°。
      小腿折迭幅度略减。
      摆动半径扩大,步幅增加。
      后摆时膝关节弯曲角度从45°-50°降至40°-45°,小腿適度伸展,髖伸肌群发力更足,摆动腿后摆时能明显感受到“向后蹬的力量”。
      对应“转动惯量调整,扩大摆动半径同时维持角速度”。
      30米。
      苏神此刻躯干与头部状態为。
      躯干与地面夹角增至75°-80°,几乎接近直立,仅轻微前倾,头部完全稳定,视线看向终点方向,肩膀放鬆不紧张,整个上半身姿態与途中跑开始渐渐基本一致,没有多余动作。
      著地与ssc转换。
      前脚掌著地位置稳定在身体重心下方,踝关节缓衝快速且幅度小,膝关节弯曲140°左右,“缓衝-蹬伸”转换时间控制在0.018-0.02秒,ssc循环过渡时间稳定在0.03秒以內,推进力达2000-2200n以上。
      蹬伸。
      蹬伸时膝关节完全伸直,髖关节充分伸展,脚掌蹬地后“快速弹起”,离地瞬间下肢几乎成一条直线,蹬伸效率最大化,身体向前的速度不再明显提升,但能稳定保持高速。
      摆动。
      摆动腿前摆时膝关节弯曲75°-78°
      折迭幅度进一步减小。
      摆动半径增至1.0米左右,步幅稳定。
      后摆时膝关节弯曲35°-40°。
      小腿充分伸展。
      髖伸肌收缩力量比10-20米阶段强20%,摆动速度稳定,无“拖腿”或“甩腿”动作。
      对应“转动惯量动態平衡,力矩与转动惯量匹配”。
      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你说。
      这步频能不更快吗?
      前摆復位技术要求摆动腿在达到后摆顶点的瞬间,立即启动髖屈肌群收缩,推动摆动腿向前摆动,將“后摆-前摆”的转换时间从传统技术的0.02-0.03秒缩短至0.01-0.015秒,消除了支撑腿离地后的“空滯期”。
      確保ssc循环释放的能量可直接传递至摆动腿,避免能量流失,从而为步频提升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在应用该技术时,可实现支撑腿蹬伸末期与摆动腿前摆启动的同步,形成“支撑推进-摆动牵引”的协同发力模式,使支撑腿蹬伸力向摆动腿动能的传递效率可达85%-90%。
      这样可以有效缩短ssc循环过渡时间。
      满足了步频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如此以来。
      落在加特林的眼中。
      就像是整个人的步频开了加速器。
      宛如变成了飞毛腿。
      你要知道他原本的步频就是很快很快了。
      现在更快一步。
      更不要说。
      尤其是像他们这种和苏神比赛过很多次的顶尖运动员,对於这些方面更是敏感。
      这傢伙。
      明明步频的提升是最难的。
      为什么他可以一直提升下去?
      难道他还没有到自己的生理极限吗?
      这其实是个偽命题。
      就像是人类最开始无法打破10秒一样。
      隨著各种运动科学的进步,各种运动技术的进步,各种学科交叉影响出现的新效果。
      你很难说是人类的生理极限在什么地方?
      反正不会是现在。
      你也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技术提升科学理论提升科技的提升,还是这个人本身的生理极限就在这里。
      因为在以前或许是生理极限的东西,因为某个理论的进步,因为某个技术的进步,因为某个科技训练的进步。
      都会出现变化。
      所谓的上限。
      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都在变动。
      只能说在那个时间点上,因为没有新的科技理论技术理论以及科学理论作为引导。在当下的认知內也许是极限。
      但如果这些方面突破了。
      那原本的极限就不再是极限。
      整个竞技领域几乎都是这样。
      人类的田径成绩进步一直都代表了很多方面的进步,不然你就是单纯的去跑。
      或许就像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科学家说的那样。
      你不可能打开10秒。
      任何一个人不经过更加科学系统的训练,你都不可能打开10秒。
      五六十年代科技进步了一大块。
      成绩就进步了一大块。
      到了七八十年代又进步了一大块。
      然后就是进入了现代。
      到时候你即便是没有博尔特他们那么夸张的天赋。
      你都可以去渐渐逼近一个更好的成绩。
      这怎么可能呢?绝对不可能啊。
      没听过这样的方式啊。
      没听过很正常啊。
      因为现在这些理论。
      就不属於这个时代。
      谁有苏神知道啊。
      有些理论即便是前一年开始研究,但想要投入运用,那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这些对於苏神的。
      都可以直接调动。
      没有弯路可走。
      理解不了的东西。
      那在大脑里面。
      就会形成一种类似於魔法的奇观。
      衝击著人类的贫瘠脑容量。
      35米处,他的核心肌群像“无形的钢架”,牢牢锁住躯干姿態。
      腰腹两侧肌肉始终保持著“韧而不僵”的紧绷,没有因步频加快出现丝毫晃动,
      当左腿蹬地时,右侧腰腹微微收紧,將力量从下肢向上传导,
      右腿接棒发力时,左侧腰腹立刻接力,把劲顺到肩背,带动摆臂动作。这种“左右交替的核心传导”,让他的躯干始终保持30度左右的稳定前倾,肩线与赛道平行,连头部都没有多余的摆动,视线始终平视前方。
      但即便是做得这么好。
      35米处。
      对,几乎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
      加特林的核心还在稳稳传导力量,蹬地的“半程发力”也精准落地,可眼角余光里,苏神的摆臂节奏明显更快。
      苏神的手臂像“高频摆动的钟摆”,前摆过腰、后摆贴背的动作比他快了半拍,每一次摆动都带著“轻而快”的劲,就好像……连气流都跟著苏神的节奏往后卷。
      加特林明明保持著“少浪费”的发力模式,却看著苏神用更密集的地面技术,把步频提得更高。
      两人的身位从落后不少,慢慢变成……苏神已经拉开。
      直到开始拉爆。
      且这领先没有丝毫“吃力”的痕跡。
      更像“轻鬆跟著节奏就拉开了”。
      40米。
      不同於鲍威尔“刚性蹬伸”的短促爆发,加特林採用“半程发力”模式。
      脚掌前掌触地时,先做极短的缓衝,脚踝微微下压,像“给赛道一个轻按”,隨即立刻发力蹬伸,膝关节只屈伸至120度左右便停止,避免了大幅度弯折带来的力量损耗。这种蹬地方式,虽少了“瞬间弹射”的视觉衝击,却让他的蹬地效率与体力消耗达到完美平衡。
      每一步都能借到地面反作用力,又不会让腿部肌肉过度紧绷。
      加特林的確是做得很好,今年的技术升级已经比前几个赛季判若两人。
      这场比赛如果不碰到苏神。
      绝对是他的表演秀。
      因为他已经拉开了其余人。
      就这个架势。
      一看就是奔著9秒80以內去。
      但是很可惜。
      这场比赛还有一个人在。
      48米左右。
      加特林的蹬地步点依旧精准,可苏神的蹬地更像“贴著赛道飞”。
      苏神脚掌落地时几乎没有缓衝,前掌触地即发力,反作用力顺著小腿直窜核心,每一步都往前“窜”出一截,步长虽与加特林相差不大,步频却明显更占优。
      加特林能清晰听到自己的蹬地声“嗒-嗒-嗒”沉稳有力,而苏神的蹬地声更密,像“嗒嗒嗒”连成一片,两人的差距从“小半个肩膀”,慢慢拉到近一个身位。
      加特林试著微调发力,想把步频提上来,可刚一加快,核心的稳定感就稍显鬆动。
      反观苏神,即便步频很快,躯干依旧保持著平稳前倾,没有一丝晃动,仿佛“快节奏对他来说毫无压力”。
      极速爆发!
      加特林很凶狠。
      他並不想就这么输。
      起码也要造成一些威胁,这么输掉,太不甘心。
      可惜人家。
      直接就爆到了六秒爆发第三阶段。
      有一场比赛的適应,苏神现在再次提高强度。
      爆发出来的速度硬压加特林。
      竟然被一个极致前程选手。
      用极速压制。
      加特林简直是这辈子都没有听过这样的事。
      结果偏偏被自己遇到了。
      60米。
      加特林的摆臂还在“紧凑协同”,可苏神的整体节奏已完全压制住他。
      砰砰砰砰砰。
      苏神的身影在赛道上透著“轻盈的压迫感”,躯干前倾角度比他稍陡,却依旧稳得可怕,摆臂与蹬地的衔接找不到任何间隙,像“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
      加特林看著苏神的背影,明明自己的途中跑技术没有失误,甚至比多数选手都出色,却始终无法缩小差距,反而看这个火红色的身影的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
      且苏神这里,全程没有“咬牙发力”的表情,只有“专注掌控节奏”的平静,这种“轻鬆压制”让加特林的“稳健”显得格外被动。
      仿佛他再怎么优化发力,都跟不上前面那个东方人的节奏。
      “加特林和苏已经冲了出来,苏继续拉开差距加特林还有机会吗?”
      有机会吗?
      格林也想知道。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面,加特林这一枪的跑动感觉非常好。
      绝对是衝著9.80以內去了。
      甚至是9秒75以內都有可能。
      格林的眼光当然不可能有问题。
      事实上,加特林这一枪9秒75在歷史上就是最后放掉了几步。
      也就是说。
      如果有人逼迫或者是他在全力发挥。
      一定是能够跑得更快。
      看这场比赛,他把其余的破10选手拉开了一大截,就知道这场比赛他有多恐怖。
      不过。
      很可惜这场比赛有人搅局。
      进入最后30米衝刺段,加特林已拼尽全力调动体能,却依旧没能打破苏神的压制——他的途中跑优势被苏神的“高效衝刺”彻底覆盖。
      这让他感觉难受至极。
      75米处。
      加特林率先开启“全力衝刺模式”:摆臂幅度大幅拉开,手臂前摆时能抬到与肩齐平,后摆时肩胛骨剧烈收缩,像“要把全身力气都甩到身后”。
      蹬地力度也提到峰值,脚掌落地时不再保留缓衝,前掌刚触到塑胶就立刻发力蹬伸,膝盖几乎完全伸直,反作用力顺著小腿直窜核心,让他的躯干前倾角度又陡峭了几分。
      可即便如此,他眼角余光里的苏神依旧保持著“轻鬆流畅”的衝刺节奏。
      苏神的摆臂幅度没有刻意加大,却比他快了半拍,每一次摆动都像“顺著气流自然划过”。
      蹬地也没有他这般“发力过猛”的紧绷,反而透著“点地即飞”的轻盈,两人的身位差距不仅没缩小,还悄悄又拉开了一点。
      加特林都要吐血。
      怎么会这样?
      说好的极致前程呢?
      你和我玩这个?
      85米左右,加特林的体能开始显露疲態。
      摆臂的“呼呼”声变得清晰,肩背肌肉因持续发力微微颤动,原本稳定的步频出现细微波动,偶尔需要靠核心强行调整才能维持节奏;蹬地时脚掌落地的位置,也不像之前那般精准,偶尔会出现轻微的左右偏移。
      而苏神依旧稳得可怕。
      他的摆臂与蹬地衔接依旧严丝合缝。
      躯干没有因速度提升出现晃动。
      甚至连呼吸都保持著“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平稳。
      身影在赛道不紧不慢。
      始终保持著“领先数个身位”的压制姿態。加特林试著再提步频,可刚一加快,就感觉腿部肌肉传来酸胀感。
      不过他还是想要强行的维持。
      加特林的確在田径上还是有进取之心。
      90米。
      衝刺已进入最后阶段,加特林几乎把所有力气都倾注在“向前冲”上。
      他的头微微抬起,眼神死死盯著前方的苏神,摆臂时手臂几乎要甩到身体外侧,蹬地时甚至能听到脚掌与赛道“重重撞击”的声音,躯干前倾到近乎极限,仿佛要“扑向终点线”。
      事实上他也的確是在这里快速接近。
      快速缩小身位。
      难道有戏?
      加特林刚刚这么想,然后前面就发生了让他绝望的一幕。
      他这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可以突然的缩小差距。
      因为这个傢伙。
      他居然。
      他居然……
      在90米附近就已经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然后微微侧头。
      看著观眾席都不放。
      把自己的右手放在自己的耳朵上。
      就保持这样的姿势。
      衝过了终点线。
      就仿佛是在最后的10米。
      用实际行动在向整个罗马的现场。
      索要欢呼。
      仿佛在说——
      欢呼呢。
      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我靠。
      格林简直是被苏神的举动给震撼麻了。
      直接大叫——
      王德发!
      这句话差点让国內不懂英文的田径迷都给听懂了。
      整个罗马现场。
      都被苏神的举动点爆。
      欢呼声和音浪如超音速飞机掠过天空的呼啸。
      瞬间就把整个现场填满。
      震耳欲聋。
      “苏,衝过终点!”
      “他甚至在最后举起了自己的手,索要欢呼!”
      解说员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
      一看这个右下角的成绩。
      谢特。
      9.69。
      博尔特9秒79。
      你直接来个9秒69是吧?
      果然苏神跑完之后。
      对著镜头。
      说出了博尔特同样的话——
      “9.69,还不错吧。”
      “尤塞恩。”
      “该你了。”
      同样的话。
      隔空呼应。
      用实力作出回应。
      简直是。
      炫爆了。
      至於这场比赛跑出了9秒70,刷新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好成绩的加特林。
      此时此刻,在0.9米每秒的田径祝福风速下。
      也只能看著成绩。
      呆若木鸡。
      风中凌乱。
      最后自己的追上。
      反而是成了他最佳的装逼场景。
      他在没有出现之前就索要欢呼。
      和自己最后绷著脸都要咬碎牙齿的样子。
      放在一个画面里面。
      那简直是。
      要多酸爽。
      有多酸爽。
      整个逼格。
      高下立判。
      “贾斯汀,做的好。”
      “最佳绿叶。”
      “颁奖给你。”
      加特林:……
      听到苏神回头说的话。
      简直是差点就气晕在原地。
      法克魷!
      做个人吧!
      苏!
      请你做个人!!!
      至於加特林的表情,似乎苏神並不在意,反而上哈哈大笑起来。
      因为他很清楚。
      今年自己的对手。
      只有一个。
      其余的人。
      皆是……配角。
      ps:先来两个大章,待会儿继续伺候各位大佬们,待会儿小紫继续加油,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