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阅读设置
    第2431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第2431章 13.04!第一个pb出现了!
      “预备——”
      发令员的声音穿透稀薄空气,八名选手的臀部同时抬高。
      谢文君的左腿膝关节弯曲至135°,这是他在训练中测算出的“高海拔髮力黄金角”——既能保证蹬地时的力量输出,又避免了过度弯曲导致的启动迟滯。
      张红林的臀部抬高幅度比谢文君低3厘米,八步上栏的预备姿势让他的重心更靠后,试图用“稳启动”应对高海拔。
      范姜的小腿肌肉紧绷如弦,起跑反应快的优势在此刻显露无遗,脚踝已开始微微蓄力。
      枪响瞬间,谢文君的技改成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爆发。左腿蹬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力度达到平原状態的95%,这得益於他赛前两周的“高海拔爆发力专项训练”。
      也就是每天1小时的低氧舱负重蹬地练习,让肌肉適应了缺氧环境下的发力模式。
      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顺著核心肌群快速传导,右侧腰腹肌肉同步收缩,像一只无形的手將他的身体向前牵引,第一步步长精准落在2.1米的预设位置,脚掌前掌触地时。
      1.3米/秒的顺风刚好吹过他的脚踝。
      为步长延展提供了0.005米的助力。
      第二步,谢文君的步长增至2.2米,核心开始发挥“节奏调控”作用。
      腹直肌轻微收缩,將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28°,既减少了高海拔下的平衡维持消耗,又让视线能清晰锁定第一栏的栏架位置。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三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的步频比谢文君慢0.1步/秒,虽蹬地力度不弱,却已被拉开半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反应优势显现,第二步步长达到2.15米,但……核心控制不足导致躯干出现轻微晃动,步长稳定性比谢文君差10%。
      第五步是七步上栏的“关键衔接点”,谢文君的步长突破2.4米,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
      通过调整髖关节的前送幅度,让每一步的步长递增幅度从0.1米提升至0.15米,仅用五步就完成了八步上栏需六步才能达到的距离。
      此时他的呼吸与步频形成“两步一吸”的精准適配,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藉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交换效率提升8%,避免了高海拔下的呼吸紊乱。
      魏基、杨路等选手此时已明显落后,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下被打乱,第四步的步长比预设值短0.1米。
      只能眼睁睁看著谢文君的身影越来越远。
      “等等,这是……”
      “有人反应了过来。”
      “这是要……”
      “七步上栏吗?”
      一些专业人士已经猜到了这一步。
      但是也仅仅只是猜到。
      因为没有看到谢文君实际做到之前。
      他们也不敢確定,就是这样。
      毕竟现在在国內,除了刘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用这样的技术动作去攻栏。
      刘祥也在电视里看著。
      他的目光则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谢文君可以更早的时候练出这个技术,那么对於他来说上限还能更高一点。
      刘祥人虽然退役了。
      但是他的心肯定还是在跨栏上。
      而且这个时间线上课和原本的时间线上不同。
      他可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登上巔峰,王者復仇之后再退役。
      那这种退役就显得……光芒万丈。
      所以他自己现在的风评和心態。
      截然不同。
      原本的时间线上,连续发生这样的全国级网暴,还是同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两次。
      换个人怕是早就抑鬱了。
      刘祥,还算是好的。
      只是后来也不太出现在大眾面前。
      不能不说,这绝对和他连续两次被全国级网暴有密不可分的关係。
      这个时间线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的开朗活泼一些就……也很正常。
      第七步。
      谢文君的脚掌精准落在距第一栏0.3米的“起跨点”,这一步的步长达到2.5米,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值。
      起跨的膝关节瞬间屈伸至140°。
      踝关节绷至极限。
      身体重心隨起跨动作向上提升15厘米。
      这一高度经过反覆测算,既能轻鬆过栏,又避免了过度抬高导致的时间浪费。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六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距离第一栏还有两步距离,范姜虽已接近起跨点,却因核心晃动导致起跨腿的角度偏差3°……
      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可是后续。
      已经是埋下了隱患。
      当谢文君的身体腾空越过第一栏时,青唐城的观眾爆发出第一声欢呼。
      他的过栏姿势如“羚羊跨涧”,摆动腿部的脚尖距栏架顶部仅5厘米,过栏时间压缩至0.12秒,比他八步上栏时快0.03秒。
      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能快更多。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好。
      实战能够施展出来已经是不容易。
      先做出来,再去精益求精。
      就是现在孙海瓶团队想要谢文君去实现的事情。
      1.3米的顺风在此刻发挥最大作用。
      气流从他的腋下穿过,减少了过栏时的空气阻力,落地时的步长稳定在2.3米,没有因高海拔的落地衝击出现丝毫踉蹌。
      而张红林此时才刚起跨,八步上栏的节奏滯后让他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一点五个身位。
      范姜的过栏动作因角度偏差。
      落地时脚掌滑动了2厘米。
      步频瞬间下降0.05步/秒。
      第一栏落地后,谢文君进入“栏间节奏黄金期”。
      七步上栏带来的“启动领先”。
      让他无需在栏间刻意加速,只需维持技改后的“三步过栏”节奏即可稳定优势。
      他的栏间步长固定在2.7米,这是110米栏栏间他目前的“最优步长组合”。
      三步刚好覆盖9.14米,步频保持在3.8步/秒。
      既不浪费体力,又能保证过栏效率。
      高海拔环境下,他的核心控制技术成了“稳节奏”的关键。
      每一次过栏前,腹外斜肌都会提前0.02秒收缩,將髖关节向前提拉,確保起跨腿的发力角度稳定在140°。
      过栏时,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维持躯干的直线姿態,避免了缺氧导致的身体扭转。
      这种核心控制能力,是他在技改中额外强化的內容。
      每天1小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让腰腹肌肉的耐力提升20%。
      即使在6栏连续过栏后。
      核心张力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態的85%。
      配合1.3米/秒的顺风在栏间形成“助力带”。当谢文君摆动腿过栏时,气流从他的大腿內侧穿过,推动身体向前的同时,减少了摆动腿的空气阻力,过栏时间稳定在0.12秒,没有出现丝毫波动。
      而张红林此时正陷入“高海拔栏间困境”——
      所谓的“高海拔栏间困境”。
      就是他的栏间步长虽能达到2.65米,但每过一栏,蹬地力度就衰减2%,第三步落地时的反作用力已降至平原状態的80%。
      过栏时间从第一栏的0.13秒增至第三栏的0.14秒,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2.5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优势”在第三栏后彻底消失。他的栏间核心控制不足在高海拔下被放大,过栏时躯干前倾角度波动在25°-30°,导致步长忽大忽小。
      第四栏过栏时,摆动腿的脚尖险些碰到栏架,落地时踉蹌了一下,步频骤降至3.5步/秒。
      魏基、杨路、李海峰三位选手已被甩开起码两个身位以上,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与顺风的双重影响下彻底紊乱。
      第五栏过栏时,李海峰的起跨腿角度偏差5°,栏架被踢得摇晃作响,进一步拖慢了节奏。
      砰砰砰。
      第五栏落地后,谢文君的技术优势已转化为“碾压式领先”。
      他的栏间节奏像“精准运转的钟表”,每一步的落地时间误差不超过0.05秒,呼吸与过栏形成“过栏呼气、落地吸气”的適配模式,氧气输送效率比常规呼吸方式提升10%。
      此时赛道旁的计时器显示,他已用时7.8秒,比自己去年同期的成绩快……0.1秒!
      甚至更多!
      技改带来的红利与高海拔適应的成果。
      在栏间赛道上完美融合。
      第六栏过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出现了一次“微调整”。
      他的落地步长比预设值长0.03米,核心肌群瞬间收缩,將下一步的步长缩短0.02米,迅速回归节奏。
      这种“动態调整”能力,是他在训练中通过“风洞模擬训练”打磨的成果。
      在不同风速下反覆练习栏间节奏修正,让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调整”。
      而张红林此时刚过第五栏,八步上栏的节奏滯后与高海拔髮力衰减,让他的用时已达8.5秒,虽比范姜快0.1秒,却只能望著谢文君的背影咬牙追赶。
      “谢文君已经领先了这么多,没有悬念了!”
      杨剑之前这样解说还是用在刘祥他的身上没想到在后者退役之后,还有机会这么说。
      真是感觉。
      爽呆呆。
      第七栏是110米栏的“耐力分水岭”。
      高海拔下的氧气消耗在此刻达到峰值。多数选手会出现“栏间步频下降”“过栏时间延长”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
      在谢文君身上都没有出现。
      谢文君的技改优势再次显现——
      七步上栏的启动领先,让他在前六栏节省了15%的体力。
      此时的蹬地力度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態的88%。
      步频稳定在3.7步/秒。
      没有丝毫衰减。
      他的过栏技术在此刻升级为“节能模式”。起跨腿的膝关节屈伸幅度从140°降至138°,减少了股四头肌的发力消耗。
      摆动腿过栏时,脚尖微微內扣,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过栏时间虽略有增加,却节省了5%的体力。
      这种“节能不减速”的平衡,是他在高海拔训练中总结的经验。
      通过微调动作幅度,在耐力与速度间找到最优解。
      贏不贏这场比赛开始之前就没有悬念。
      就像是刘祥之前说的那样。
      在亚洲比赛,只要他不失误。
      那他就是冠军。
      那现在这个说法换到了谢文君身上。
      起码在国內,在亚洲。
      这个说法都能说得通。
      刘祥在洲际赛场的降维打击能力。
      他基本都继承了下来。
      毕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他就是亚洲的第一。
      这个时间线上08年就来了二沙岛。
      训练都过了这么些年头。
      拿不出手才奇怪。
      而且作为一个90后。
      能在帝都世锦赛上拿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是一个运动员的基本渴望。
      在国內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
      不想在鸟巢的大赛里面。
      崭露头角。
      留下传奇。
      留不下传奇,留下个数据和背影也行。
      所以。
      能不能贏对於谢文君来说还真不是那么的关注,因为他反正输不了。
      就国內这一些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他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
      接住八改七,借青唐城海拔和风速。
      突破自己的极限屏障。
      衝击更高点。
      为帝都世锦赛做好准备。
      砰砰砰。
      第八栏落地后。
      谢文君的目光已锁定终点线。
      他的躯干前倾角度提升至30°,藉助顺风的助力,步长再次突破2.7米,栏间节奏从“稳为主”转向“快为要”。
      此时张红林的耐力问题开始凸显,过第八栏时,蹬地力度衰减至初始状態的75%,步频降至3.5步/秒。
      过栏时间增至0.15秒。
      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9个身位。
      范姜虽在努力加速,却因前期核心消耗过大,第九栏过栏时出现轻微失衡,落地后不得不调整半步。
      其实他的状態还不错,如果后面的速度能够正常起来,这一枪甚至可能跑到第二,可是……
      不稳定,就是传统系列的运动员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
      范姜在这里表现不好。
      突然出现了变故。
      好像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栏是谢文君的“衝刺预热”。
      他的摆臂幅度从30厘米增加至35厘米,藉助摆臂的惯性提升步频,同时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將所有剩余体力集中於蹬地发力。
      稀薄的空气里,他的呼吸频率从“两步一吸”切换为“三步两吸”。
      高频浅呼吸让肺部气体交换效率最大化,確保快肌纤维在衝刺前获得充足氧气。
      第十栏过栏。
      青唐城的观眾已站起身欢呼。谢文君的过栏动作如“行云流水”,起跨、腾空、落地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在高海拔的第十栏极为罕见,足以证明他的技术稳定性与耐力储备。
      落地瞬间,他的蹬地力度爆发至90%,步长达到2.8米。
      像一道栏间闪电,朝著终点线疾驰而去。
      因为领先的太多,在背影上。
      甚至和某一个人。
      略微有一些重合。
      这个时候其余人已经完全被他拉开。
      刘祥也很期待的看著。
      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师弟,这一枪的目標是什么?
      那就去。
      做到吧。
      距离终点线10米时,谢文君的摆臂幅度达到最大值,肩部肌肉全力收缩,带动身体向前俯衝。
      1.3米/秒的顺风此刻成了他的“最后助力”,气流从他的身后推送,让他的衝刺速度再提0.1米/秒。
      他的目光死死盯著终点线的白色。
      核心肌群紧绷。
      確保身体前倾的稳定性。
      避免衝线时的失衡。
      此时他的技术体系已进入“衝刺专属模式”,每一块肌肉的收缩、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每一个关节的发力,都精准指向“以最短时间撞线”这一终极目標。
      將技改成果、高海拔適应力与临场爆发力熔铸於最后10米的赛道上。
      落地剎那,他的蹬地技术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第十栏落地时的脚掌触地位置比预设偏左0.5厘米,这本是高海拔下易导致失衡的微小偏差,但他的核心肌群以0.008秒的速度完成“应急修正”。
      右侧腹外斜肌瞬间收缩,带动骨盆向右微移1厘米,同时左腿膝关节蹬伸角度从138°增至142°,额外释放出5%的蹬地力量。
      这一“偏差即修正”的反应,源於他赛前100组“栏间落地偏差训练”。
      在跑道上隨机设置0.3-0.8厘米的標记点,模擬落地偏差场景,让神经与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纠错”,即使在极速衝刺中也能稳控姿態。
      科学训练。
      永远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好成绩的基础保障。
      没有这个方面。
      不稳定。
      其实才是常態。
      稳定。
      其实才是奢求。
      距离终点8米处,他的摆臂技术彻底切换为“衝刺助推形態”。
      此前35厘米的摆臂幅度骤增至40厘米,肘部夹角从83°扩大至90°!
      摆臂轨跡不再紧贴身体。
      而是呈“前后扇形摆动”。
      这种调整並非盲目发力,而是藉助摆臂的惯性为身体提供额外向前的牵引力。左臂后摆时,三角肌与背阔肌同步收缩,拉动左肩向后发力,形成“反作用力助推”。
      右臂前摆时,胸大肌顺势收紧,將摆臂的动能转化为身体前移的速度,每一次摆臂都像在为“衝刺引擎”加注燃料,步频从3.7步/秒提升至3.9步/秒。
      虽未达峰值。
      却精准適配最后阶段的发力需求。
      没有栏架阻挡。
      步频自然也上来了一些。
      最后6米。
      高海拔下的耐力储备成了“破线关键”。
      多数选手在此时已出现快肌纤维疲劳导致的蹬地力度衰减,谢文君却凭藉“分层供能策略”维持稳定输出。
      iia型快肌纤维仍以90%的强度主导发力,iib型快肌纤维则以75%的强度辅助。
      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痉挛。
      他的呼吸模式也切换为“高频浅呼”,每秒呼吸2.5次,每次呼气量压缩至常规的50%,既保证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又不让深呼吸打乱核心稳定性。
      此刻他的胸腔起伏幅度仅2厘米,远低於张红林的6厘米,核心刚性依旧如铸,躯干前倾30°的角度没有丝毫鬆动。
      像一枚精准制导的箭头。
      直逼终点。
      最后4米处。
      谢文君启动了“身体前倾极限压榨”。
      他的颈部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带动头部向前下方微压,下頜几乎贴近胸口,这一动作让身体重心再降0.8厘米,迎风面积减少4%,1.3米/秒的顺风此刻化作“贴身助推器”,气流从他的背部与大腿间穿过,形成微小的“气垫效应”,將前进阻力降至最低。
      同时,他的双臂摆速达到峰值,前后摆动的时间差压缩至0.1秒,左臂后摆的末尾与右臂前摆的起点无缝衔接。
      没有丝毫“发力空当”。
      摆臂產生的牵引力让每一步的推进力再增3%。
      2米!
      他的目光死死锁定终点线。
      瞳孔因高度专注微微收缩。
      此时他的双腿已进入“惯性驱动”状態,蹬地不再依赖肌肉主动发力,而是藉助前几步积累的动能完成“顺势前冲”。
      膝关节屈伸幅度自然减小至135°,踝关节保持微绷状態,避免多余动作消耗体力。
      但核心肌群仍在全力工作。
      腹直肌与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確保身体不会因惯性出现后仰,维持“前倾撞线”的最优姿態。
      青唐城的阳光此刻恰好落在他的肩膀。
      號码布上的“52”字样被风吹得紧贴皮肤。
      仿佛与他的身体融为一体。
      共同衝击最后的终点。
      距离终点线仅剩1米时,谢文君做出了“衝刺终极动作”。
      他的上半身突然向前俯衝,肩部微微下沉,胸部主动前探,双臂摆至身体两侧停止摆动,所有力量都集中於“让胸部率先撞线”。
      这一动作是他在训练中针对“衝线技巧”的专项打磨。
      通过高速摄像机分析100次衝线数据,確定“胸部前探2厘米”能缩短0.01秒的撞线时间,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是顶级赛事中决定胜负的关键。
      此时他的身体与地面的夹角缩小至28°,几乎是“贴地衝刺”。
      1.3米/秒的顺风在此刻发挥了最后一次作用,轻轻推送著他的背部。
      让俯衝动作更顺畅、更迅猛。
      开玩笑。
      你要是压线技术不过关。
      那你真的都不好意思说,你在二沙岛待过。
      谢文君在二沙岛呆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没有自己合適的压线技术呢?
      短跨的压线是比短跑更加夸张。
      这是因为他们在结束了10个栏之后,身体的状態更加適合这样的俯衝模式。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
      这样的俯衝模式。
      更容易在时间修正的时候。
      获得更好的修正值。
      胸腔几乎要擦著跑道。
      夸张的压线。
      却在110米栏的项目里面极为常见。
      谢文君的瞳孔里只剩那道嵌在地面的感应线——
      他猛地沉肩收腹。
      腹直肌像被拉到极限的钢索般绷直。
      硬生生將上半身再往前顶了半寸。
      肩胛处的肌肉因这极致发力突突跳动。
      汗水顺著下頜线砸在跑道上。
      溅起的塑胶颗粒还没落地。
      终点计时器“滴”的一声锐鸣已刺破赛场。
      跳动的数字骤然定格在……13秒06。
      然后。
      一个修正。
      跳动到了13.04上。
      惯性带著他往前冲了三步才踉蹌著撑住膝盖,双腿控制不住地微微发颤,不是无力,是高强度爆发后肌肉的生理性震颤。
      他大口大口喘著气,稀薄的空气钻进肺里像带著细沙,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胸腔的剧烈起伏。
      可这时候,他就想要回头看清楚。
      自己这一枪到底跑出什么成绩来。
      这才是他最想要知道的事情。
      扭头一看。
      最先闯入视野的是计时屏上“13秒04”的红色数字。
      谢文君的目光在那串数字上钉了两秒。
      攥得发白的拳头突然狠狠砸向空气。
      喉间爆发出一声闷吼。
      没有歇斯底里,却把三个月技改的煎熬、高海拔適应的挣扎、栏间每一步的较劲……
      全揉进了这一声里。
      “13.04!”
      “最后的成绩修正是13秒04!”
      “谢文君打开13.05!!!!!!!!!!”
      “创造个人最好的新成绩!!!!!!!!”
      “这还是没有足够压力的情况下跑出来的成绩,如果这一枪有人给他足够的压力,说不定还能更好!!!!”
      “虽然是高海拔,虽然这一枪风速超过了一米,但只要能够超过13秒05,让自己的身体记住这样一个速度区间,那么对於即將到来的帝都田径世锦赛……”
      “就有难言表的好处!”
      电视机外。
      刘祥看著跑出了13秒04好成绩的小师弟。
      忍不住也拍手鼓了鼓掌。
      有这样成绩的表现。
      说明在2015年的帝都世锦赛。
      即便是没有自己。
      种家的短跨。
      也有足够的竞爭力了。
      在这个时代。
      黄金的巨头已经落幕。
      在没有足够能打开13秒能力的巨头面前。
      谢文君。
      现在的这个成绩。
      已经有了足够的竞爭力。
      剩下的。
      就看他自己的临场发挥了。
      刘祥相信。
      在二沙岛这么七年。
      他不是白过的。
      就像自己在二沙岛这么多年。
      也不是白过的一样。
      鸟巢。
      才是自己这个小师弟的赛场。
      虽然自己也有些可惜,不能再次站在鸟巢。
      但伦敦之后。
      他已经没有遗憾。
      也许鸟巢。
      自己在那里註定无法释放。
      只能看看其余的红色身影。
      能否代替自己。
      在那里绽放光芒。
      希望。
      他们可以。
      希望。
      谢文君。
      自己的小师弟。
      可以。